學名
Uranoscopus chinensis  
發音 
Uranoscopus chinensis中華鰧
by: 水產試驗所
命名者 Guichenot, 1882 棲息深度 7 - 120公尺
中文名 中華鰧 有毒魚類 否 
科中文名 鰧科 經濟性 否 
科號科名 F443 Uranoscopidae 食用魚類 是  中國大陸名 中華鰧 
最大體長 25 cm  觀賞魚類 否  其他中文名 大頭丁、眼鏡魚、含笑、向天虎、中華瞻星魚 
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  台灣分布 西部、南部、東北部、澎湖 
棲息環境 砂泥底、近海沿岸  模式種產地
中國澳門 
同種異名 Uranoscopus flavipinnis   
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(沈等, 1993);Fishbase(2006)  Sauvage, H. E. 1882 Kishimoto, H. 1989 沈世傑 編 Shih-Chieh Shen ed. 1993 
典藏標本 ASIZP0060457 ASIZP0062556 ASIZP0062564 ASIZP0062565 ASIZP0062566 ASIZP0062567 ASIZP0063206 ASIZP0070194 ASIZP0900392 ASIZP0900393 ASIZP0900394 ASIZP0900395 FRIP21727 NMMBP08858 NTMP0482 NTOUP201005-271 NTUM08624 ROM71764  
英文俗名 Chinese stargazer 
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     
形態特徵

體延長;頭粗大,前端平扁;背面與兩側被粗骨板。吻短;眼小,位於頭背。口中大,幾垂直;眶前骨前下方具2個突棘; 上下頜、鋤骨與腭骨均具絨毛狀齒;下頜具蠕蟲狀附屬瓣隱於口內舌下方,並與下唇相連。前鰓蓋下緣具4尖棘。後鼻孔具管狀突起。鰓膜與峽部分離。體被小圓鱗,頭、頸背與胸部裸露;側線上側位。背鰭兩個,第一背鰭具V弱棘;第二背鰭軟條數12-14;臀鰭條數13-14;尾鰭截形。頭與體背面紅褐色,具淺黃色斑,腹面灰白色。第一背鰭黑色;第二背鰭具黃色短斑,鰭膜白色;胸鰭黃色,腹緣與下緣淺色;臀鰭白色;尾鰭深黃色,後部黑色,末稍白色。

棲所生態

主要棲息於沙礫底部,棲息深度可達120 公尺。一般隱身於砂泥質底中,故而且很少被觀察到;利用下頜附屬瓣誘捕底棲生物。  

地理分布

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,由日本到臺灣。臺灣分布於西南部、東北部及澎湖等海域。 

漁業利用

中小型魚,可食用,唯處理不易,故常作下雜魚處理。一般均以底拖網捕獲,一支釣亦可釣獲。 

資料維護: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     網站營運: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